2025年7月中旬,中国军号发布的一段实战化训练视频引爆全网:东海舰队075型两栖攻击舰“安徽舰”首次以全战斗姿态亮相。
4万吨级巨舰的飞行甲板上,15架直升机列阵待命——10架直-8C运输型、2架直-20J突击型、2架直-9反潜型,外加1架未公开型号的神秘战机,组成当前中国海军最强大的立体作战集群。 这支空中铁拳,正以颠覆传统的战术改写两栖作战规则。
“安徽舰”的矩形飞行甲板看似与美军“美国级”两栖攻击舰相似,实则暗藏独家技术。 全舰设7个起降点:左舷6个呈直线排列,右舷舰岛后方单独配置第7个起降点。
核心的突破在于右舷起降点装备的“鱼叉”助降系统——通过激光定位与液压锁紧装置,能在浪高5米、风速25米/秒的恶劣海况下,将直升机着舰误差控制在0.5米内。 这项技术目前全球仅中国掌握,美军同类舰艇仍依赖飞行员手动修正姿态。
甲板表面覆盖耐高温涂层,可承受直-8C发动机持续喷射的800℃高温气流;防滑纹路精确至2毫米深度,即使暴雨冲刷也能保障地勤安全作业。 相比美军“美国级”的9个起降点设计,“安徽舰”虽少2个点位,却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更高效率:15架直升机停泊时,仍能保障6机同步起降,甲板利用率反超对手。
终结海军依赖直-9的时代 终结
这款10吨级舰载机针对海上环境深度改造:起落架纵向轮距缩短0.8米,液压缓冲行程增加40%,确保在六级海况下安全着舰;旋翼和尾梁采用折叠设计,停机面积比直-8C减少68%,大幅提升甲板调度效率。
作战模式转型
直-20J可挂载8枚AKD-10反坦克导弹,穿透力达800毫米装甲,同时搭载12名全副武装士兵。 在东海演习中,它展示了“双模式闪电切换”:先以导弹摧毁岸防工事,再降落滩头卸载特战分队,全过程仅耗时15分钟。 这种“火力投送一体化”能力,远超美军UH-60“海鹰”的单一运输职能。
尽管直-20J备受瞩目,甲板角落的直-9系列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。 直-9D/F型直升机虽仅4吨级,却承担着两大关键使命:
反潜猎手:携带12枚声呐浮标和2枚轻型鱼雷,单机每日执行4架次巡逻,在舰队50公里半径编织探测网。 2025年5月西太演训中,直-9F与052D驱逐舰协同,成功锁定模拟敌潜艇并引导反潜导弹实施跨平台打击;
海上多面手:承担人员搜救、医疗转运、物资分发等高频次任务,每小时飞行成本仅为直-20J的1/3,成为舰队日常运维的“经济选择”。
直-9系列仍是反潜网络的核心支柱
“安徽舰”的坞舱可容纳3艘726型“野马”气垫登陆艇,车辆甲板停放35辆05式两栖突击车。 演习中,舰载航空群与平面登陆力量实现精准协同:
第一波次:直-8C机群投送200名士兵控制滩头,每架次运送30人或1辆“山猫”全地形车;
第二波次:气垫艇冲滩卸载主战坦克,同时直-20J对纵深火力点实施精确清除;
第三波次:特战小队乘直-20J机降敌后关键节点,切断援军路线。
三波攻击在90分钟内完成传统48小时登陆任务,一次性投送900名陆战队员和15辆装甲车。 对比美军“美国级”两栖舰,其垂直登陆兵力仅700人,平面投送依赖效率较低的通用登陆艇。
直升机起降画面引发日美警觉
这套反潜体系专为克制日本“苍龙级”AIP潜艇设计:
探测端:056A护卫舰拖曳声呐探测距离超100公里,锁定目标后数据实时共享至直-9F;
打击端:直-9F引导舰载鱼-8反潜导弹(射程55公里)实施饱和攻击,迫使潜艇规避暴露;
猎杀端:直-20J凭借250公里/小时巡航速度封堵逃逸路线,磁异探测仪可捕捉“苍龙级”潜航时金属壳体引发的磁场畸变。
日本“苍龙级”潜艇虽以斯特林发动机实现水下静音航行,但3节低速机动性在直-20J的追击下毫无优势,一旦电池耗尽上浮充电,即刻被舰载雷达锁定。
利鸿网配资-炒股平台-正规股票配资app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