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大秦赋》的最新剧情中,秦国在吞并韩国后,迅速将目标转向赵国,拉开了著名的“秦灭赵之战”。这一战役中,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长达数月,城内粮草日益短缺,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。在这一关键时刻,邯郸的防线设计图送到了王翦手中,尽管兵力强大,王翦却决定不立即攻城,而是采取围困策略,等待敌方内部分崩离析。与此同时,春平君赵佾在得知邯郸危机后,极力劝说赵王迁和倡后立誓誓死保卫邯郸,但其中已经被秦国收买的郭开,心怀叵测,另有一番打算。
赵国的情况愈发危急,粮食短缺已经到了无法支撑几周的地步。郭开趁机劝说倡后投降秦国,然而倡后坚持不屈,不肯降秦。就在此时,郭开暗中派人伏击赵国名将李牧,并将其杀害。李牧的冤死,使赵国的抵抗力量大大削弱,郭开则为秦军提供了内部支持,最终与秦军形成内外夹攻之势,成功攻破了邯郸。尽管赵国将领如赵葱等依然全力抵抗,但秦军在付出巨大的人员伤亡后,终于占领了这座城市。不久后,秦王嬴政亲自来到邯郸,宣布赵王迁废为庶人,赵国的宗庙也被迁往了咸阳。然而,赵国人民并未因失败而放弃,他们甚至策划了刺杀秦王嬴政的行动,展现出极强的民族韧性。
展开剩余79%回顾历史,秦灭赵之战的确是秦国在征服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战之一。根据史料记载,秦国自公元前236年起便开始针对赵国采取行动,直至公元前222年才彻底消灭赵国。换句话说,秦国耗时十四年才最终消除了赵国的威胁。
一、秦灭赵之战的前奏
秦灭赵之战始于公元前236年,历时十四年,标志着秦国对赵国的长期军事打压。通过电视剧《大秦赋》的叙述,我们可以看到,嬴政在平定嫪毐之乱并罢免吕不韦之后,开始全力谋划统一六国的伟业。在此时,赵国仍是六国中最为强盛的一个,若不除掉赵国,秦国就无法顺利完成对其他大国的征服。于是,秦国从公元前236年开始对赵国发动攻势,目标明确——消除赵国这个屏障,为后续的扩张扫清障碍。
《史记》和《战国策》中的记载指出,公元前236年,赵国与燕国激战之际,秦国抓住了这个机会,分兵两路对赵国发起进攻。名将王翦率军攻占了阏与和撩阳,而桓齮和杨端和则成功占领了邺、安阳等九座重要城池。秦国迅速占领这些地盘,迅速对赵国发起了兵力集结,奠定了后续围攻邯郸的战略基础。值得注意的是,阏与曾在公元前269年成为秦赵之间的激烈战场,赵奢在此击退了秦军。然而,时过境迁,经过数十年的变迁,秦国的实力已然不可同日而语,赵国的巅峰时期早已过去。
二、逐步进攻,秦国的胜利
到公元前234年,赵国的防线已经大大削弱,桓齮再度出击,成功占领了平阳、武城等重要城池。赵国名将扈辄死于战场,带走了赵国10万精锐士卒的性命,这一战的失败彻底打破了赵国的战略防线,也让赵国只能被动防守,而无法再进行主动反击。可以说,赵国从此进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。
但战争并非一帆风顺,秦国也曾在公元前233年遭遇过挫折。桓齮的军队进攻赵国腹地,计划占领赤丽和宜安等城池时,赵国派遣了名将李牧来抵抗秦军。在肥大败秦军后,李牧的指挥能力令秦军不得不重新评估灭赵的策略。秦始皇嬴政被迫调整战略,先集中精力消灭韩国,而非立即攻打赵国。这一战略调整表明了李牧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,也让赵国一度扭转了局面。
三、困境中的内外交困
然而到了公元前229年,赵国不仅面临着严重的旱灾,国内粮草匮乏,民心动荡,王翦等秦国名将迅速乘虚而入,再次发动全面进攻。这一背景下,郭开等叛徒的暗中破坏,使得赵国的防线愈加岌岌可危。和长平之战中的情形类似,粮草的短缺让赵国的军队无法维持长期的战斗力,李牧和其他将领不得不依靠守城来拖延时间。
虽然李牧依旧坚守不退,赵国将领全力抵抗,但由于秦国强大的兵力优势以及内部背叛的助力,最终赵国不得不面临彻底的失败。特别是李牧冤死之后,王翦最终顺利攻破邯郸,标志着赵国的灭亡。
四、赵国的顽强抗争与最终覆灭
尽管赵国的都城邯郸被秦军攻占,赵王迁被软禁在咸阳,赵国看似已彻底灭亡。然而,赵国的韧性远未消失。赵国宗室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至代地,自立为王,试图借此抵挡秦国的进攻。代地作为赵国的陪都,一直与北方的匈奴作战,因此这里的将士战斗力极为强悍。赵国后裔在此集结,试图抵挡秦国的追击。
尽管赵国的代地军与燕军联合起来,在上谷易水一带展开顽强抵抗,甚至策划刺杀秦王的行动,但最终,秦国在公元前222年攻占代地,赵国的余力彻底被消耗殆尽。代国被秦军彻底摧毁,赵国正式灭亡。
这一切标志着秦国对赵国的完全征服,也预示着六国统一的进程进入了最后阶段。秦始皇在设立代郡后,统一了北方的领土,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。这一历史事件,最终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,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利鸿网配资-炒股平台-正规股票配资app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