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提到当秦穆公决定从郑国撤军时,特意留下了三员守将驻守。由于晋文公重耳和郑文公同时去世,郑国一时陷入了困境。此时,这三位秦国将领立刻向秦穆公报告:郑国如今虚弱不堪,您应当趁机派兵攻灭它,若能控制郑国,便可在中原立足!
秦穆公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决定冒险一试,于是派遣了三位统帅前往郑国。就在秦军即将抵达郑国之际,一位郑国使者突然驾着二十头牛出现在了秦军营地,声称想要见孟明视。
当卫兵将此事报告给孟明视时,他心中暗自烦躁——原本计划是突袭郑国,怎料尚未抵达,郑国便提前得知消息,派遣使者来迎接?
当使者见到孟明视后,介绍了自己的身份:“我叫弦高,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慰劳秦国大军,不知贵军将前往何地?”
孟明视心生不满,但仍勉强回应道:“我们是为滑国而来,因滑国对秦国不敬,特来教训他们。感谢郑国送来的慰劳物资。”滑国位于郑国的西北部,而秦军正好位于郑国的西部,稍微偏北便可进入滑国,所以孟明视这样回答,也是巧妙地解释了军队的行进路线。
展开剩余79%弦高听后并未表现出什么惊讶,简单寒暄后便告辞离去。实际上,弦高并非郑国的使者,他不过是一个商人。当时他正在赶着一群牛,准备前往周天子领域售卖。途中,他不知秦军为何而来,于是询问路边的一位老汉得知,秦军正准备袭击郑国。
老汉告诉他,因郑国国君刚去世,国家动荡不安,而晋国国君同样刚刚去世,无法干涉此事。秦军不仅有内应,且在郑国的各个方面已有布置,郑国将面临灭国之危。
弦高听后顿时心急如焚,因为他是郑国人,不愿自己的祖国就此灭亡,立即派人回郑国通报,并带着牛群前来秦军营地,假冒郑国使者,试图说服孟明视改变目标。
弦高的伎俩取得了初步成功。孟明视被其虚假的身份所迷惑,而郑国新君子兰则通过密信得知了这一消息。为了验证情况的真伪,子兰派人去边境查看,发现三位秦将确实在蠢蠢欲动,准备发起进攻。于是,子兰深信不疑,并立即采取了行动。
不到一天时间,子兰便成功捕获并处决了三员秦将,彻底扫除了秦国在郑国的内应。这一事件被称为“弦高救国”,但其中的可信度仍存在许多疑点。
首先,秦军的军事机密为何会被路边的老百姓知晓?尽管秦军经过晋国时可能泄露了信息,但这并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接触到的消息。再者,弦高不过是一个商人,怎么可能随便冒充使者?像郑国这样的国家使者通常都拥有官方印信,孟明视怎能不怀疑弦高的身份呢?
最后,郑国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决定处决三员秦将?即便他们看似在准备进攻,但秦国毕竟是强国,郑国凭什么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敢如此大胆行动?若秦国要为此报复,郑国怎能承受得住?
种种疑点都让人怀疑这背后可能有晋国的影子。毕竟,子兰曾是晋国多年来暗中扶持的傀儡,晋国绝不会允许外部势力威胁到他们在郑国的控制。如果晋国提前知晓秦军的行动,并派人通知子兰,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就能解释得通了。
晋国的干预或许是让三员秦将生死未卜的关键所在。毕竟,晋国的目标是控制中原,而秦国不可能轻易跨越晋国的边界。因此,当秦军接近时,晋国或许已经准备伏击,从而将所有的矛头指向秦国,让郑国可以无忧无虑地解决内鬼问题。
在这个背景下,孟明视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——原本准备突袭郑国,现如今变为攻击滑国。滑国在当时极为弱小,经过短短三天的战斗,秦军便轻松摧毁了这个国家。
然而,当秦军经过晋国的殽山时,晋军突然发动了伏击,造成了秦军措手不及,三位统帅被俘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殽之战”。
在晋军俘虏了三位秦将之后,晋国内部展开了激烈讨论,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位高级将领。最终,晋国的太子公子驩向母亲文嬴请教后,决定放他们回去。文嬴的建议显然是基于秦国与晋国的复杂关系,毕竟她自己是秦国人,心中自然偏向秦国。
然而,这一决定并未得到所有人认同。先轸等人认为,应当立即处死三位秦将,以免日后生变。公子驩虽然心中有了主意,却似乎还是受到了母亲意见的影响。结果,三位秦将得以放回,未曾被处死。
这背后显然隐藏了公子驩的深层战略意图:他不愿与秦国产生直接冲突,毕竟秦国是一个强大且具有潜力的对手,而晋国则需要更多时间解决内部问题。通过释放三员秦将,他不仅为未来的晋秦关系铺平道路,还在形式上做出了一定的示好。
然而,公子驩的这一行为却引发了许多争议。许多人认为,他未能果断行动,错失了消除秦国威胁的最佳时机。正如后世评论的那样,“公子驩若不听文嬴的意见,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所不同。”
这场政治博弈,彰显了公子驩非凡的眼光和战略智慧。放走秦国三将,既是对晋国利益的最大化,也是为了平衡与秦国之间的微妙关系。而这个决策,或许也为晋国未来的霸主地位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利鸿网配资-炒股平台-正规股票配资app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