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日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签发的一纸公文,在全球舆论圈炸出一串响雷。成立64年的美国国际开发署(USAID)正式关门。 这个曾被称为“美国价值观全球播种机”的机构,带着7150亿美元的账单、700多家资助媒体、6200名专职记者的“遗产”退场。 但更热闹的戏码才刚开始:靠它吃饭的“公知”们连夜删文,刚果(金)的艾滋病患者断药,也门的霍乱疫情卷土重来……这场“断粮”风波,撕开了美国对外援助的遮羞布。
2025年7月3日,北京某写字楼里,某百万粉丝时评大V盯着手机屏幕直冒冷汗。 他的账号后台突然弹出提示:“您发布的327条涉司法改革内容已被平台标记,建议删除。 ”这位平时最爱转发“西方民主优越论”的博主,最近半个月接二连三收到类似通知。原因很简单:他过去三年发的80%稿子,都挂着USAID下属基金会的“合作标识”。
同一时间,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设工地上,挖土机的轰鸣声比往常更响。 中企项目经理老陈看了眼手机新闻:“美国USAID跑了,咱们刚签的港口二期合同,工期得提前。 ”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刚果(金)金沙萨,58岁的艾滋病患者玛丽握着空药瓶蹲在医院走廊,护士说:“USAID的援助停了,下一批药要等3个月,可您的CD4细胞只剩100了。”
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,都指向同一个导火索:美国国际开发署(USAID)的关闭。这个冷战时期成立的机构,曾是全球最“慷慨”的“慈善家”。从1961年到2025年,它累计投入7150亿美元,在190多个国家修公路、建学校、搞医疗,养活着700多家境外媒体、6200名记者,甚至直接给外国政客当“竞选顾问”。 但现在,特朗普政府一句“烧钱没效果”,直接掐断了它的资金链。
要理解USAID的“江湖地位”,得先看它过去怎么“花钱”。 表面上,它总把“扶贫”“救灾”“公共卫生”挂在嘴边。 比如2010年海地地震,USAID第一时间拨了1.3亿美元,说是建临时医院;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,它又承诺投入7.5亿美元搞病毒研究。 但这些钱最后都去了哪儿?
《纽约时报》曾做过调查:USAID资助的“非政府组织”(NGO)里,有一半是“空壳公司”。 比如在乌克兰,USAID连续5年给一个叫“自由之声”的媒体拨款,表面上是做“独立报道”,实际上该媒体的主编是USAID前官员,90%的稿件都在抹黑俄罗斯;在孟加拉国,USAID资助的“妇女权益组织”,曾直接参与策划推翻亲华总理的政变。 更讽刺的是,这些机构的负责人,很多是美国前外交官或情报人员退休后“再就业”。
中国的观察人士早就看透了这套玩法。 某国际问题专家说:“USAID的援助就像裹着糖衣的毒药,你吃了糖,它就要你在国际事务上替美国说话。 ”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周边:2018年,USAID在菲律宾搞了个“社区民主项目”,名义上是教农民种水稻,实际上培训了一批“反政府活动家”;2020年,它在泰国资助“青年领袖营”,结果这些“领袖”后来集体上街抗议中泰铁路项目。
但最近几年,USAID的“糖衣”越来越薄了。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,它承诺给发展中国家120亿美元抗疫,结果只到位了30亿;2023年巴基斯坦洪灾,USAID拨了5000万美元,结果被当地媒体曝光其中2000万进了美国承包商的口袋。 更让特朗普生气的是,这么多钱花出去,美国在国际上的“好人缘”没涨多少。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,68%的全球受访者认为美国“利用援助干涉别国内政”,比10年前高了22个百分点。
于是,特朗普动手了。2025年1月,他在国会演讲时拍着桌子说:“我们每年花400亿养了一群‘白眼狼’。刚果(金)的孩子还是喝不上干净水,乌克兰的记者还在骂美国,中国的‘一带一路’倒修到了他们家门口! ”这句话戳中了美国政客的痛处,过去20年,中国靠基建和医疗合作,在非洲、东南亚抢走了大量“人心”。
数据最诚实:非洲民调机构“非洲晴雨表”2024年报告显示,72%的非洲国家民众认为中国对当地发展“有显著帮助”,而认可美国的比例只有38%;韩国2025年初刚和中国签了150亿人民币的基建订单,而3年前他们还在追着美国要“民主援助”;就连美国自己的盟友都不买账。德国《明镜周刊》调侃:“美国用USAID教我们‘民主’,结果我们的企业全被中国基建抢走了。 ”
更让USAID尴尬的是,它花的钱越来越“不划算”。 2024年,USAID在阿富汗花了80亿美元搞“民主重建”,结果塔利班半年就夺权了;而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投资20亿美元,4年时间修了127公里路,创造了7.5万个就业岗位,当地老百姓见面就说:“中国公司来的时候,手里拿的是图纸;美国公司来的时候,手里拿的是问卷(调查民意)。 ”
USAID关门当天,最慌的不是美国政府,而是那6200名记者和700多家媒体。 纽约曼哈顿的“自由新闻社”主编约翰逊对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叹气:“我们过去5年的工资、房租、采访经费,90%都是USAID出的。 现在钱断了,要么关门,要么找新金主,可谁会给我们钱? ”更惨的是一些“专业写手”:某专门写“中东民主进程”的智库学者,过去3年拿了USAID 89万美元课题费,现在他的14份“中美对比报告”全被下架,连以前的采访视频都被平台标记“不实信息”。
美国国内也没好到哪儿去。 2025年1月,芝加哥一家医院的新生儿科主任玛丽亚在记者会上哭着说:“我们有300个婴儿因为艾滋病药物断供死亡,这些药本来是USAID通过全球基金提供的。 现在好了,美国纳税人省了钱,可这些孩子再也回不来了。 ”更讽刺的是,美国本土的公共卫生项目也受了牵连。CDC(美国疾控中心)的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美国贫困地区结核病发病率同比上升18%,原因竟是USAID停止了对海外结核病防治的研究拨款,导致美国本土药物研发滞后。
国际社会更是一片混乱。 刚果(金)的金沙萨医院,艾滋病患者排着长队等药,护士说:“以前USAID每周送一次药,现在一个月都没见着影子。 我们连安慰剂都快没了。 ”也门的难民营里,一位母亲抱着发烧的孩子喊:“美国说他们在帮我们,可连干净水都断了,霍乱又开始流行了。 ”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(OCHA)的官员摇头:“这是全球人道救援最冷的冬天,不是因为没钱,是因为美国把钱收走了。 ”
有人可能会问:USAID关了,美国是不是就不搞“价值观输出”了? 当然不是。 鲁比奥在关门声明里说得明白:“我们要把钱花在刀刃上,以后不再搞‘撒胡椒面’式的援助,而是集中火力扶持‘美国之音’‘自由欧洲电台’这些官方喉舌,让全世界都听见美国的声音。 ”
但问题来了:以前USAID用“扶贫”“救灾”当掩护,现在直接搞媒体操控,真能奏效吗? 事实可能相反。泰国网友阿杰在社交媒体上留言:“以前美国人来修学校,还教我们怎么投票;现在中国人来修高铁,只问我们需要多宽的轨道。 你说我们选谁? ”南非开普敦的大学生莉莉更直接:“我爷爷当年拿过USAID的奖学金,现在他总说‘美国的钱闻着有股干预味’;我表姐在中国学工程,回来就说‘中国的合作不带附加条件’。 ”
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项目就是最好的例子。2024年,中企在埃塞俄比亚修的轻轨,让当地通勤时间缩短了一半,沿线3000多人找到了工作;在柬埔寨,中国援建的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通航后,当地旅游业收入涨了40%,连首相洪森都在公开场合说:“中国的合作是‘授人以渔’;美国的援助是‘授人以鱼’,鱼吃完了,还得等下一条。 ”
中国根本不玩“媒体操控”那套。 2025年3月,中国援非的“健康快车”项目在肯尼亚启动,10列医疗专列开进偏远村庄,免费给10万白内障患者做手术。 肯尼亚《民族日报》报道:“没有通稿,没有采访提纲,中国医生直接到村里,边做手术边教当地护士怎么护理。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援助。 ”
现在回头看USAID的关闭,像极了历史的一个注脚。 这个存在了64年的机构,曾经是美国“软实力”的象征,却在2025年7月1日画上了句号。 它的消失,暴露了美国对外援助的根本矛盾:一边喊着“人权高于主权”,一边把援助变成政治工具;一边吹嘘“效率至上”,一边把钱浪费在干预他国内政上。
而对于中国来说,这更像是一次“补位”的机会。 当美国忙着“精准打击”时,中国的基建队正在非洲修铁路,中国的医疗组正在中东治霍乱,中国的工程师正在东南亚建5G基站。 这些项目或许不如USAID的“媒体喉舌”那么“显眼”,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:能让当地人切实感受到生活变好了。而这,才是最有力的“价值观输出”。
利鸿网配资-炒股平台-正规股票配资app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